真正的懺悔|回歸每天生活中的「身口意」

 

真正的懺悔,需要回歸到我們每天生活中最基礎的「身口意」。

所謂的「身」就是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嘛。其實「口」也是「身」的一部分。這些感官就像電腦鍵盤一樣,是輸入的介面;最後,我們的「口」就會說出惡言,「身」也可能去做惡事。

所以在不斷的輪迴之下,我們就造「業」了。造業之後呢,就要懺悔。那懺悔什麼呢?懺悔的是「業」,也是「障」,所以叫「懺悔業障」。

 

大概在一千三百多年前,佛經《華嚴經》中,普賢菩薩提出了十願,其中第四願就是「懺悔業障」。「禮敬諸佛、稱讚如來、廣修供養、懺悔業障」。用這樣的概念,我們也可以說:禮敬祖師、稱讚祖師、廣修供養、懺悔業障,其實道理是一樣的。「懺」是為過去,「悔」是面對未來。不管你有沒有修行、不管你多厲害,你怎麼知道你的過去發生了什麼?

 

修持多年,有時我們也會疑惑:「我都在懺悔了,為什麼命運還是如此?祖師為什麼還一直重複文示?」但其實,每個人的起點不同,帶來的業力也不同。就像有人從小含著金湯匙,有人努力一生還在打轉,人生並不公平,那是因為我們各自的過去也不一樣。

我舉個例子:假設我欠阿王哥兩百塊,卻選擇逃避,他找不到我,最後只好找人來討債。這債最後還是還了,但我們雙方都受了傷。相反地,如果我主動承認說:「我現在沒能力一次還完,每個月打工20元、還你10元可以嗎?」有一天他可能會說:「你也夠誠意了,剩下就算了。」

 

該還的就是得還;能原諒,那是對方的慈悲。懺悔是承擔,不是討價還價。

我們懺悔,不是為了讓祖師幫我們少還一些,而是主動承擔自己的錯。祖師可能會替我們安排一條更好走的路,但前提是我們要先誠心走在那條路上。對我們來說,懺悔是生生世世的。每一筆懺悔、每一筆業障,都會被算得很清楚。今天我們在希夷門當門生、在進行懺悔,針對身口意,祖師給我們的答案其實是很公平的。

 

我研讀經典多年,體會最深的是,如果真的想懺悔,不只是閉門思過,而是願意「宣化」:把祖師的智慧與教法說給別人聽。你不必口才如珠,只要你願意開口,把那些自己受益的想法分享出去。即使你請輔導員或白老師代為講說,你主動推動這份力量,就已經在修功德了。

 

我最後的體悟是:「閉嘴,反而更有力量」。我從前當老闆時,花了兩年練就一口舌燦蓮花,但這十幾年來,我學得最多的,是「閉嘴」。不是沉默,而是不逞口舌之快,不落情緒之語。

 

一句不該出口的話,可能讓我們未來多出十倍的懺悔。

學會在說出口前留一口氣、停一個念,未來的我們會更輕盈、自在。

 

每一次懺悔,其實都是一場回望與願望的交會。

我們在認錯中理解自己,在願改中邁向修正。修持的目的,不是要變成完美的人,而是能夠誠實地看見不完美,然後願意努力修正。

願我們都能從身口意下手,懺出一條更清明的修行之路。